【文博资讯】
5月27日—30日,州彩陶馆(州博物馆)副馆长马沛霆带领相关部室工作人员走进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参加由兰州大学联合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铭记民族历史 培育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巡展进高校”活动。
5月27日—30日,州彩陶馆(州博物馆)副馆长马沛霆带领相关部室工作人员走进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参加由兰州大学联合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铭记民族历史 培育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巡展进高校”活动。
1998年出生的张占萍,在过去的一年,凭借网络平台闯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她让身在异乡的青海人倍加思亲,让不了解青海的人重新认识青海,也让很多身处低谷的人有了前进的动力。
“积极走出去,才能为打造文化大IP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每年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就是甘肃省博物馆“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之一。
“拓印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我非常喜欢。”“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拓印,感觉非常奇妙。”……5月18日,甘肃省博物馆前广场,观众如潮,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金石传拓”“丝路经纬·织造学堂”等文化参与和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欣赏、体验。
带上讲解器沉浸式逛展、触目所及皆是穿越千年而来的文物。当旅行与博物馆相遇,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便悄然开启。以文物为原点,历史节点为线索,博物馆宛如一座时间穿梭机,将千年的岁月浓缩于眼前。在这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脉络之上,每一次凝视都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
甘肃探源陶瓷创意空间位于临夏市庆胜路,设有文创产品展厅、研学体验馆、生产过程工艺展示馆等,主要开展陶瓷类文创产品设计、教学、定制、加工、销售,另有陶瓷制作工艺的研学体验。该公司产品设计思路整体以历史文化为艺术灵感,融入了陶瓷的制作技艺和陶瓷传承、发展、创新、演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各地少先队组织纷纷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基本陈列《古陶神韵 文明曙光——马家窑文化彩陶展》,集中展示了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的彩陶文物。
从青铜器何尊上最早的“中国”铭文,到印度尊称大唐为“摩诃至那”;从叙利亚语里的“Sinistan”,到意指古老而伟大的造物的华夏别称“桃花石”。本书以不同时期其他文明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多样称呼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语言流变背后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展开了一场横
“青海的历史是怎样的?”“彩陶上的花纹又表达着远古人怎样的感情?”你想与青海悠久灿烂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相遇吗?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学习强国”青海学习平台与青海省博物馆将联合举办“博物云游”直播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文物研究的专业水准,5月14日,州彩陶馆(州博物馆)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暨“临博历史文化大讲堂”,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陈
“小朋友们请猜猜:先民们用什么颜色画画? 红色的黏土做画板, 黑色的矿石当颜料,他们是最早的艺术家,把整个大自然,都装进了陶罐里!”5月16日下午,仰韶文化博物馆与渑池县直幼儿园联合开展彩陶绘画教学活动,小朋友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拿起画笔,绘制心中的彩陶图案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提出极富诗意的构想——“重瓣花朵”式文明格局,描绘了中国史前时代以仰韶文化为花心,四周环绕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层层花瓣。
涂磊,这个名字在公益领域正熠熠生辉。先后参加了由人民网人民视频、临夏州委宣传部主办的“心连心•共筑梦 涂磊临夏公益行”活动,人民视频“田野播客”计划,现在又积极应邀人民网拍摄“为爱养育,强健宝宝成长计划”公益视频,用爱与专业护航祖国未来。
5月11日上午,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以“马家窑文化中的母性传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母亲节特色活动,让青少年在感受古老文明魅力的同时,体悟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在公益的广阔天地里,涂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引领新风尚的人物。从由人民网人民视频、临夏州委宣传部主办的“心连心•共筑梦 涂磊临夏公益行”活动到人民视频“田野播客”计划,再到现在应邀人民网拍摄“为爱养育,强健宝宝成长计划”公益视频,涂磊一直用自己的
此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旨在宣传推广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京岚线大汶口大桥北侧,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典型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与命名地,涵盖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山东汶泗流域的区域中心,内涵丰富,文化序列完整,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被称之为海岱文
5000年前的“手作顶流”,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审美高度令人惊叹。《联播一瞬》带你看5000年前老祖宗用水和泥烧出的生活美学。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启动以来,汇聚20余个学科、400余位专家二十余年的学术成果,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共识。